有時候放棄,並不意味著失去,而是另一種獲得。
放棄也是一種成全。哪怕放棄,也不要湊合。
而從小到大,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,
你要如何如何堅持,永不言棄……
只要按照這樣去做,沒有什麼是實現不了的。
然而,“從不放棄”的人,被現實一再暴擊。
感情上,明知倆人不適合,卻還要找藉口彌補掩蓋,
以為只要努力了、付出了,就還有希望,
於是深陷在感情的旋渦中,迷失自我;
工作中,欲望越多,想得到的就越多,
但如果什麼都想要,卻又不舍放棄,
這樣只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漸漸偏離方向;
生活中,很多人為了父母的期許,選擇專業,選擇人生,
到頭來才發現,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
堅持下去只會讓你在苦苦掙扎中,耗盡精力。
正如佛蘭克林所言:
“放棄是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一種選擇,
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,輕裝上陣。”
01
經濟學上,有一鱷魚法則,意思是:
假設鱷魚咬住了你的一隻腳,你如果用手把自己的腳掙脫出來,你的手和腳就會同時被鱷魚咬住,你越掙扎,被咬的部位就越多,唯一能活下來的機會就是,犧牲掉自己的這只腳。
生活何嘗不是如此。
每年六月,寺院裡的兩株梔子花都會飄香四溢,沁人心脾,可小和尚卻發現,今年有一株梔子花僅僅只開了一半。
平日裡,他對這兩株花就像對待兩個幼小的生靈一樣呵護有加,可半開花的那株,葉子卻開始漸漸泛黃,沒幾天,就脫落了一大片,甚至還有枯萎的跡象。
小和尚急了,生怕花就這麼死掉,於是趕忙把這一情況反映給師父。
師父卻從容地說:“沒事的,可以救活,去拿一把剪刀過來。”
小和尚不知師父為何要用剪刀,但還是找來遞給師父。
師父彎下腰,撥弄著枝條,說:“你看,這些都是多餘的,減掉便是。”
小和尚不解地思索著,師父從來對花草樹木都是倍愛有加,不容許任何破壞,今日倒好,肆意減去如此之多的枝葉。
師父似乎看出了小和尚的心思,說道:“開花時,需要足夠的營養,一旦營養跟不上,你想讓它開很多花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如果不把多餘的枝條及時剪掉,用不了幾天,這花就會枯萎死掉。”
小和尚半信半疑,而後的幾天裡,
一有時間就跑去觀察那株花,看看有沒有好轉的跡象。
果然,泛黃的葉子慢慢變綠,僅存的幾根枝條上,花朵也相繼綻放了。
人和花一樣,當我們貪婪地深陷在已犯的錯誤中時,一定要及時回頭,別再用無謂的手段去彌補什麼,那樣只會錯上加錯。
這世上,沒有什麼是割捨不下的。放棄,不過是為了止損後的重新開始,並不意味著結束。
02
在電視裡看過這樣一個情景:
母親一人在廚房裡忙活,突然聽見客廳傳來兒子的哭聲,
於是,趕忙放下手中的活,沖向客廳。
原來兒子的手被掐在花瓶口那兒拔不出來,
母親上前使出渾身解數,可就是拽不出兒子的小手。
無奈之下,母親只好打碎心愛的古董花瓶。
兒子的手得以獲救了,但獲救的那只手卻緊握著拳頭不鬆開,母親急了,掰開小手一看,兒子手裡竟然攥著一枚硬幣。
母親終於明白,原來不是兒子的手拔不出來,而是不願為那枚小小硬幣鬆開拳頭。
人生也是一樣,最重要的不在於一時的得失,
而在於是否懂得適時放棄掉不重要的東西。
在學會如何放棄之前,你還必須搞清楚這三件事:
第一,你有什麼?第二,你想要什麼?第三,你能放棄什麼?
對於大多數人而言,有什麼,很容易評估;
想要什麼,內心多少也有想法;
最難的是,很多人不知道或不捨得放棄什麼,
而這點恰恰最能決定你想要的東西能否真正實現。
因為,沒有人可以不放棄就得到一切。
這裡說的“放棄”,絕不是讓你“輕言退縮”、“隨意捨棄”。
古人雲:“兩弊相衡取其輕,兩利相權取其重。”
放棄,其實是讓你學會權衡,學會貯蓄,貯蓄更大的能量;
學會爭取,爭取更多的可能。而這才是放棄的真正意義。
人生總有太多的誘惑,有太多的欲望,
若不懂得恰到好處的放棄,便會在苦苦掙扎中耗盡生命。
放棄,並不意味著失去。恰恰相反,懂得放棄,是一種徹悟人生的智慧。
有時候放棄,何嘗不是另一種獲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