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文】父母們請息怒吧,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養孩子的

有一個小男孩兒,三歲多,他最近幹了一件“壞事”,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裡——這盆名貴的花,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裡找來,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!

爸爸怒不可遏,這小子太淘氣了,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!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,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。這時媽媽沖上去拉住了爸爸,她說:“你別忘了,我們是在養孩子,而不是養花!”

媽媽的一番話,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:孩子和花,到底哪個更重要?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麼做的原因之前,就要開打,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,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?

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乾了眼淚,輕聲地問:“寶寶為什麼要把湯倒在花盆裡啊?”

(繼續往下閱讀…)

 

小男孩抽泣著說:“奶奶說……熱熱的菜湯有營養……我想讓花長高高……”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,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,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!

數不清的父母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憤怒:剛換的窗戶玻璃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爛;沒用多久的骨瓷餐具,被孩子摔碎了一半;衛生間的捲筒紙成了孩子身上的“飄 帶”,飄得屋子裡哪兒都是;茶几上擺的東西,全被孩子當成玩具蹂躪得不成樣子:煙灰缸、鮮花、報紙、指甲刀、水杯、書……無一倖免。

父母們請息怒吧,就像那株被熱湯燙死的花一樣,這些東西已經死了、破了、碎了、毀了,我們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純淨的心靈也搭上吧!如果說孩子有什麼錯,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,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!可“生活的經驗”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裡學到的呢?

父母息怒2

說到這裡,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廳裡等朋友,鄰桌有一個媽媽和她女兒在吃飯,那女孩兒看上去大約五六歲的樣子,小傢伙對裝果汁的半圓杯子產生了濃厚興趣,不停地看過去摸過來,直到“嘭”的一聲,果汁連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,小傢伙的胳膊上也灑上了不少果汁。

“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兒?你就是手癢癢!跟你說沒說過啊?吃飯的時候不要玩,你就是不聽,告訴你啊,你再這樣,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吃飯了!還不快跟我去洗手!”媽媽大聲地斥責小女孩。

戲劇性的一幕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,這個媽媽起身的時候太急,沒有注意到餐巾還搭在她腿上,她剛一轉身,那塊餐巾就扯著盤子、刀叉、杯子、水瓶“咣當”一聲全摔在了地上!

聲音之大,引來了所有人的張望,媽媽難堪極了,她怒視著女兒:“都怪你!這下你高興了吧!盤子都摔碎了,還吃什麼吃!”小傢伙原本就撇著的嘴,終於頂不住了,“哇”地大哭起來!

一頓本來開心的晚餐就這樣在孩子哭哭啼啼、媽媽怒氣衝衝中變了味道。其實當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時候,她自己也被嚇到了 —— 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後果是連果汁也喝不成了,那她一定不會那麼做的。可惜,這個孩子才五六歲,她還沒有足夠的“生活經驗”來指導自己的動作。

作為媽媽,這個時候如果是用輕柔的聲音說:沒關係,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,玻璃杯子是很脆的,很容易碎,最好不要拿來玩,知道了嗎?

如果是這樣,結果會怎樣?孩子在心裡會感激媽媽沒有罵她,也會更珍惜下一個玻璃杯子;媽媽自己也不會生那麼大的氣,當然也就不會心急火燎的,那堆盤子和杯子也不會集體犧牲掉了。

 

 

等那個媽媽拉著小傢伙從洗手間裡出來,服務生已經給她們換了一套餐具,但看得出,媽媽和女兒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、盤子一起摔碎了。去洗手間的時候,我特意繞到這個媽媽的面前,我笑著說:“別沮喪了,我也和你一樣,經常打碎東西,這沒什麼大不了。”

這個媽媽愣愣地看著我,可能在想,這話什麼意思?

我補充了一句:“一個杯子、一個盤子,和你們的好心情相比,沒什麼大不了,簡直一文不值!”

孩子媽媽這才會心一笑,說了聲謝謝。

有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在這裡也很值得講一下。這是一位在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的發現和突破的科學家。記者採訪他,問他為什麼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造力,究竟是什麼妙法能使他超乎凡人?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,他說:這和我兩歲時,我母親對我身上發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。

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裡拿一瓶牛奶,可是瓶子太滑了,我沒抓牢,瓶子掉在了地上,牛奶濺得滿地都是,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!

我母親看見了,但她並沒有對我大叫大嚷,也沒有懲罰我,她只是說:“哇!羅伯特,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!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攤牛奶呢!唉,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,那麼在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,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?”

我聽母親這樣說,簡直高興極了,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。

幾分鐘後,母親對我說:“羅伯特,你知道,今後,無論什麼時候,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乾淨,並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。那麼你打算怎麼收拾呢?我們可以用海綿、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。你想用哪一種呢?”

我選擇了海綿,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乾淨了。
父母息怒3
科學家說到這裡,連記者都很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、可愛的母親。

科學家接著說:“這還沒完,等我們打掃完之後,我母親說,羅伯特,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隻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,現在我們到後院去,把瓶子 裝滿水,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,而不讓它掉下去。我很快就發現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,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裡滑掉了!”

“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!”記者感歎道。

“是啊,從那以後,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。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。科學實驗也是這樣,即使實驗失敗了,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。”

這就是科學家羅伯特的故事。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,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:我們是在養孩子,不是養花、養玻璃窗、養盤子、養牛奶瓶……

所以,做父母的,不要再為那些已經毀壞的、無關緊要的物品而遷怒于孩子了,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習使用膠水,把自己的頭髮粘成了大餅;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用 剪刀,讓你給他新買的牛仔褲千瘡百孔 —— 請都不要生氣吧。如果你確實有渾身的勁兒使不出去,那就用來感謝這些曾經被孩子蹂躪過的物品吧,它們曾用“自我犧牲”的悲壯,為孩子的成長之路,鋪設了一 小塊兒碎石。

分享智慧,好運常來:

按讚支持我們!保證不會讓你失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