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中醫界,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,
90多歲仍在治病救人,是目前北京最年長的出診大夫。
他就是國醫大師路志正。從路老的體檢報告上來看,
身體各個臟器的健康水平,都相當於中年人的水平,
那還真是“90歲的年齡,40歲的心臟”,
那他是怎樣保持的那麼好的呢?
原來路老是堅持吃了40多年的薑,
每天進餐的時候吃三片醋泡薑。
他的好心臟跟這個姜是密不可分的。
吃薑為何能保養心臟呢?
很多人說:吃了40多年的醋泡薑,
那脾胃應該保養的不錯吧,那僅此而已嗎?
路老說:他吃了40幾年的薑,確實在脾胃方面受益很大,
但吃醋泡薑是不是只養脾胃呢?
根據路老的臨床研究,
吃醋泡薑讓脾胃功能正常,很
多問題都迎刃而解。
心髒病跟胃特別有關係,膽固醇從哪兒來的?
就從腸胃來的,痛風從哪兒來,
同樣從腸胃來的,脾胃跟高血壓都有關係,
因此,我們把腸胃、脾胃搞好了,那就都解決問題了。
養護脾胃,早上吃幾片醋泡生薑!
路志正1920年出生於河北,祖上是有名的中醫。他17歲開始行醫,
博採眾長獨成一家,尤其善用脾胃調理法治療各類疾病。
路老是2009年我國政府評選出的30位國醫大師之一,
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。
在和學生們討論養生方法時,
路老強調得最多的就是“後天之本”——脾胃。
路老在治病救人方面重視調理脾胃,
在自己的養生保健方面也是身體力行。
路老有一個堅持了40多年的習慣,那就是吃薑。
生薑不僅是我們日常用的調味品,還是一味好藥。
生薑味辛,性微溫,入脾、胃、肺經,
具有發汗解表、溫中止嘔、溫肺止咳、解毒的功效,
能治療風寒感冒、胃寒胃痛、嘔吐腹瀉、魚蟹中毒等,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調理脾胃。
中醫認為,脾胃包括人體整個消化系統,
其作用就是將水穀精微變成氣血,輸送到全身各處,
這樣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行。
脾胃一旦虛弱了,營養的消化吸收就差,整個身體都會受到影響。
正因為如此,中醫稱脾胃是人的“後天之本”。
生薑能使脾胃健運,從而氣血生化充足,人體就能保持完好的狀態。
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,
路家每天的早餐桌上,都少不了生薑的影子。
路老的兒子、學術傳承人路喜善告訴我們,
平時他們家的薑一買就是好幾斤,先用鹽醃一下,再用醋泡,
有時根據口味加點糖。吃的時候,切成薑絲、薑末,
全家人早餐時一起吃。路老解釋,姜有發散的作用,能避風寒、預防感冒、幫助消化,
還能促進膽汁分泌;醋是活血的,能止痛,還能防止姜太辣,這樣做味道最好。
路老對薑的推崇來自很多古人的啟迪。
孔子不但是大思想家,還是一位養生家,
他好多文章中都提到“不撤姜食”,這就是他73歲高壽的秘訣。
另外,古代名醫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大部分方子裡都有生薑。
宋代《東坡雜記》中記述說,
杭州錢塘淨慈寺一位80多歲的老和尚,
面色童相,“自言服生薑40年,故不老云”。
一年裡秋不食姜,一日內夜不食姜
生薑雖是保健佳品,但吃起來也有講究。
古人說:“一年之內,秋不食姜;一日之內,夜不食姜。”
路老表示,經過一天的奔忙,
晚上需要休息,陰氣內斂,生薑為發散之品,
晚上吃姜,容易耗氣,所以晚上不宜吃薑。
俗話說“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勞醫生開藥方”,
一年之中夏天最適宜吃薑。到了秋天,氣候乾燥,燥氣傷肺,
再吃辛辣的生薑,容易傷肺,所以秋季不宜吃薑。
另外,陰虛火旺、有內熱的人,即平時手腳心發熱,
手心出汗,愛喝水,經常口乾、眼乾、
鼻乾、皮膚幹、心煩易怒、睡眠不好的人,
吃薑會加重陰虛的症狀,因此不宜長期吃生薑。
患有癰腫瘡癤、肺炎、肺結核、膽囊炎、
腎盂腎炎、糖尿病、痔瘡的病人,也不宜吃生薑。
早上三片姜,補陽不上火!
萬病皆損於陽氣。要想健康長壽,先要把人的陽氣補足,
解決由心陽虛導致的手腳冰涼的問題。醋泡薑養生不失為明智之選。
具有養胃、減肥、防脫髮,預防慢性病,提升人體陽氣的功效。
不過要注意,醋泡生薑平時最好放冰箱裡,這樣不容易壞,
早餐的時候喝粥,吃點醋泡生薑,
不僅清爽可口,還能補氣昇陽,功效遠遠勝過補藥。
冬季常吃醋泡薑,祛除體內濕寒效果驚人!
天氣逐漸轉涼,許多人都會出現手腳冰涼的問題,從中醫角度來看是人體內有濕氣,祛濕驅寒吃什麼好?
最好的辦法就是食療祛寒氣。在所有能溫暖身體、祛除濕寒的食物中,生薑是可以長期食用並無特別食用禁忌的。
用醋泡過的生薑,借助醋的收斂作用,把生薑的發散和溫暖作用發揮到極致,提高人體體溫的同時讓體內濕寒消失。
每天三片姜,防治關節炎
姜中的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,能加快血液循環,每天使用2到3片醋泡薑,能輔助治療關節炎。
降血脂,吃醋泡生薑
醋泡生薑,使生薑裡的一些成分,融入到醋中,
能促進血液循環,並降低血液中脂肪的含量,
有降血脂的功效,建議高血脂,高血壓患者適量食用。
巧用生薑治病
1.外感風寒、鼻子不通氣、流清鼻涕、頭痛發熱或淋雨後發冷、
肚子痛,可用鮮薑25克切碎加上紅糖,以開水沖泡服用。
2.慢性胃炎、胃疼、噁心嘔吐,可用鮮薑15克、橘子皮15克,用水煎服,一日3次。
3.老年人慢性咳嗽,不發燒,吐白痰,可將鮮薑搗汁,半匙薑汁加1匙紅糖服用,早晚各1次。
4.關節痛、關節發涼,可用鮮薑、大蔥各一半,切碎炒熱,用布包好,貼在患處。
生薑入藥,這三點你必須要知道
1
治感冒,必須在沒有嗓子疼的時候
人們最熟悉的,就是生薑能治感冒,
從過去的“紅糖薑水”到現在的“可樂薑湯”,
不管哪種,都必須有一個前提,就是這次感冒,沒有嗓子疼,
更不能有扁桃體的紅腫,如果在後兩種情況時喝了薑湯,
嗓子痛會加重,甚至掀起一場燎原之火。
因為姜是溫性的,而且比較燥,
帶有嗓子疼的感冒至少是寒熱夾雜,甚至就是風熱導致的
這種情況下,即便是有發燒的問題,解表藥也不能選擇溫燥的,
不獨生薑,荊芥杏仁之類的也不適合,
所以,由後者組成的“感冒清熱顆粒”,也是嗓子疼時治療感冒的大忌。
如果想用食療解決,最多用到蔥,蔥也是可以解表發汗的,
但它溫的同時,性質是潤的,這也是為什麼,吃薑多了會上火,但是吃大蔥很少上火的原因。
2
治水腫,生薑一定帶皮吃
我們做菜時用生薑,一般都會刮皮,事實上,講究的廚師多要求帶皮。在中醫裡,入藥治療水腫的時候,生薑也是一定要帶皮的,甚至是就用生薑皮。
有個名方叫“五皮飲”,治療的是各種水腫,包括腎炎水腫,妊娠水腫和經期水腫甚至還有腹水,其中用到了陳皮9克、茯苓皮24克、生薑皮6克、桑白皮9克、大腹皮9克,通過健脾利水來消腫。
中醫認為,這五種皮,可以解決皮毛、體表的問題,除了浮腫,還有長在皮膚上的蕁麻疹,很多名醫也以此方為基礎。因此,如果想通過生薑透表發汗,特別是治療剛剛得的感冒,包括解決體表病患,生薑一定要帶著皮。
3
治身疼,生薑一定要用足量
《傷寒論》研究大家劉渡舟先生,曾經在“文革”時期帶學生下鄉送醫。有個產婦在分娩20多天后,因為受涼而渾身疼痛難忍。產後氣血虛,寒氣乘虛而入,之前的醫生也清楚這點,於是用到了各類補氣養血方,但均無效。劉老的學生尊劉老意,用到了《傷寒論》的“桂枝新加湯”,但居然也無效。
劉老問:方子裡的生薑用了多少?學生回答說,因為擔心姜多了太辣,產婦喝不下,所以只用了3小片。劉老更方時,餘藥不變,只是將生薑加到了15克。結果病人吃了兩服藥就疼痛大減,三服藥後,徹底痊癒了。
劉老的解釋是:補氣養血的藥物必須由生薑來推動至表,如果生薑的用量不夠,養血的藥物不能抵達病所,疼痛自然難消,這也是之前諸醫雖用了補血藥,後來的學生補血藥也加了生薑,但始終無效的原因。再回看張仲景的原方:桂枝三兩、芍藥四兩、甘草二兩、生薑四兩、大棗十二枚、人參三兩(這些是古時的分量),其中生薑的用量是最多的。
因此,生薑適用於渾身疼,如果因為感冒而渾身疼痛,但本身體質很壯實,這個時候生薑最好用老薑,所謂“姜母”,“姜母”生長時間長,發散之力比生薑強,這與增加生薑的用量是一個原理;如果體質本身偏弱,“姜母”就不適合,因為他們承受不住過度的發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