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到來,表示冬季的開始,
立有建始的意思,而冬是終了的意思,
提醒人們冬季開始後
要把收割的農作物收藏起來,
也告訴我們冬季開始後的養生之道在於「藏」。
(繼續往下閱讀…)
《黃帝內經》裡提到: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。」這段話在告訴我們,中醫認為在冬季天寒地凍、萬物收藏之時,人體的陽氣也應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潛藏於內,從起居調養到精神調養,都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而閉藏,為迎接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好準備。
然而,冬季氣候變化大,有時溫度急驟下降,稍不注意保暖就容易誘發慢性疾病或是感冒生病,更甚者突發心腦血管疾病,所以冬季的身體變化值得我們注意!
中醫觀點
冬天好發的疾病,中醫稱為「冬病」,而冬為陰,所以虛寒性體質的人在冬季容易發病,主要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,加上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,正氣不能驅邪於外,或受到陰寒之邪嚴重侵襲,就容易導致以下疾病:
一、肺系疾病
肺在胸腔內,透過氣管與外界之氣相通,所以冬天寒冷之氣,最易侵襲肺部,體質虛弱的人就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、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等,甚至跟上流行性感冒的腳步,治療起來更棘手!
另外,中醫認為肺主皮毛,也就是說,肺臟透過它的宣發作用把人體吸收的營養輸布於皮毛上,以滋養周身皮膚、毛髮,而當冬季寒邪之氣入肺時,寒邪束肺,肺氣宣發不足,皮膚、毛髮得不到營養,就容易乾燥。
二、心系疾病
中醫認為心主血脈,說明心的功能與全身血脈關係密不可分,而寒冷會引發血液濃度及血液凝結反應增加,周邊血管也會收縮,導致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,增加心臟負擔,如果血管壁已發生粥樣硬化的患者,此時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危險性就會提高。
三、脾胃疾病
冬季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時節,中醫認為冬季時邪為寒,室內外溫差大時,體質虛的人,若是不注意保暖,出門遇上冷空氣,容易造成寒邪長驅直入進到內臟,導致胃中大寒,引起上吐下瀉,有些人在冬天喝水量會減少,此時更需要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。
冬天進補,暖身又防病
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說明人若不知冬日養藏之道,來年就容易生病,而其實冬天進補既可暖身,又可調養身體預防疾病,而且中醫認為,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,這時候進補更容易將營養儲備起來,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補要依據不同體質而調整。
1. 平和體質宜食補:冬天可以多攝取黑色食物,因為黑色在中醫五形中主水,入腎,與冬季相對應,所以可以在冬天多吃香菇、黑芝麻、烏骨雞、紫菜、海帶、黑豆、紫米等等來養腎補身。
2. 燥熱體質宜清補:有些人經常熬夜、壓力大、口乾舌燥、容易上火的人,冬天進補若是用溫補法反而會讓身體更加燥熱,所以清補是最好的選擇,可以用西洋蔘燉瘦肉湯。
3. 虛寒體質宜溫補:經常怕冷、手腳冰冷、容易生病的虛寒體質,冬天進補最適合用溫補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、當歸生薑羊肉湯。
中醫私「藏」養生法
1. 生活作息:早睡晚起,等太陽出來後再起床,以藏精氣。
2. 以靜制動:冬季要避免激烈運動,因為當皮膚毛孔開泄,氣隨汗出,會損傷人體陽氣;要保持情緒平靜,控制精神情志,使志含而不露,才能使體內陽氣潛藏。
3. 注意保暖:冬天應做好保暖,以防精氣外泄,虛寒體質的人在冬天盡量不要赤腳着地,以防地板寒氣從腳而上。
穴位按摩手腳不冷
1. 勞宮穴
位置:在手掌內第2、3掌骨之間,握拳時中指尖下即是此穴
功能:暖手助熱,寧心安神
按摩方法:每穴按壓5秒再放開,重複30下,一天兩次
2. 湧泉穴:
位置:在腳底,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凹陷處
功能:補腎暖身、強筋壯骨
按摩方法:每穴按壓5秒再放開,重複30下,一天兩次
(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、中原大學助理教授、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)